第262章 红薯不如小麦?(2/3)



能让黄来福这样变色可不容易,立时众人都看了过来。顾云娘道:“相公,阿智是谁?”

黄来福笑道:“娘子,等会你就知道了!”

很快,一人被领了进来,见了黄来福,他的眼一红,重重地扑倒在地,跪下向黄来福叩头,热泪涌了出来,哭道:“少爷……!”

黄来福欢喜地扶起他,看了又看,道:“阿智,你一去几年,你终于回来了!”

眼前这男子约莫二十四五岁,神情坚毅,满脸的风霜,脸上被寒风拉出一道道口子,穿着皮袍,满是风雪尘土,一看就是饱经沧桑的样子。黄来福端详着他,感慨地道:“这几年你辛苦了,跑了不少地方吧?”

顾云娘疑惑地道:“相公,这位是?”

黄来福笑道:“娘子,我来给介绍,这位是阿智,以前是我的家丁,几年时,我派他去福建广东两地,寻找高产农作物,一去没有音信,没想现在才回来!”

阿智向顾云娘跪下叩头,道:“阿智给夫人叩头。”

顾云娘受了他一礼,笑道:“起来吧,这几年,你真的辛苦了!”

阿智站了起来,还忍不住的激动之意,他打量黄来福,见少爷变了很多,威严日增。在外几年,阿智也听多了黄来福的传闻,当时他出去时,黄来福还是舍人,没想到现在却是总兵,重权在握了,由不得让他感慨,少爷的变化太大了。

黄来福让阿智坐在自己身旁,问了一些这几年他的事情,阿智也谈了这些年自己在外的经历见闻,当年他从五寨堡出了山西后,就前往广东与福建省,一直收集各样的农作物,他记住了黄来福要求他收集的各样农作物,一直等到收集齐后,他才回来,计带回来了花生,土豆,玉米,红薯,烟草等各样农作物种子。

而且他还详谈起自己在浙江时遇到一位姓徐的秀才,似乎对农事很精通,也要整一些与自己相同的事物,研究土豆,红薯等物。谈起这位徐姓秀才,阿智话语中,充满了佩服。而他的丰富经历,也让在场各地听得津津有味。

黄来福疑惑道:“一位徐姓的秀才?”

他的灵光一动,心想:“难道这人便是明末大农业家徐光启?”

谈了一会儿,阿智让人拿出自己行李,将里面的一些种子给黄来福看,他笑道:“小的曾与徐先生谈过,他言谈之间,对五寨堡与少爷的成就很是佩服!小的收集的一些种子,还有徐先生的功劳呢。”说到这里,他话语中颇有自豪的感觉,自家少爷闻名江南,作为手下,他自然是高兴。

黄来福呵呵一笑,能得到明末农业家徐光启的肯定,他也颇有自豪感,不过半刻,阿智有些迟疑地道:“不过徐先生也说了,少爷吩咐收集的这些种子,在北方之地,可能成活困难!”

根据阿智转述徐先生的话,番薯等从番地引入中国后,在南方种植效果还不错,很多闽广人都赖以救饥,徐先生也认为番薯等物是一些很好的救荒作物,有意引入北方。

不过在这里,他遇到很大的困难,当时他藏种时,从福建莆田将薯蔓插植在木桶中,春暖后连木桶运到长江边栽种。反复数次,在冬季藏种上一再失败。将番薯从岭南引种来长江流域都这么难,更不要说引种到更北边。引种都失败,更不要说种植成活,给百姓们赖以救饥了。

听到这里,黄来福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以前他只认为红薯等物是高产作物,可以活民无数,却忽识这个时代,红薯等物品种还不完善,不能适应北地要求,远远不能与后世的良种相比。要知道,红薯本身为喜温作物,在整个生长期需要较高温度,对低温霜冻极为敏感。后世的红薯是经过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