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唐代七夕(1/2)
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在百姓们的翘首期盼中终于还是到了。
七夕节,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就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和织女的眼泪。
在民间,人们就会在这一天,把家里的能盛雨水的坛子放在院子里,或者放在露天的阳台外接这些雨水,因为传说这些雨水能做药引子,是世间最为清净之水。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的手指甲,称“红指甲”。
这天白天天空阴沉沉的,有蒙蒙细雨落下,不一会儿雨势大了些,临近傍晚才停下来。
街道上的小贩很早便已经开始布置,雨势变小之后,更是布置的快了许多。
凌季友和王勃、骆汐月三人到了街道之上,雨后的空气格外的清新,街道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子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
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谁就“得巧”。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过一段时间后,空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褪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另还有一说法,便是在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据说七夕的银河,还可预示当年的收成,银河明亮,收成就好,粮价就低;银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有“青苗会”,也是一种许愿的活动。
这一天同样也是小孩子们的节日,平日里不会出现的磨喝乐,在这一天街道上会有不少小贩摆摊贩卖。
磨喝乐是一种小塑土偶,大小形状不一
,最大的高至三尺,和真的小孩子不相上下。
七夕供奉磨喝乐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时,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饰鲜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
骆汐月、王勃和凌季友三人并肩走在虢州城的街道上,身旁不时有顽皮的小孩子经过,手中拿着荷叶嬉戏打闹。
骆汐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感叹道:“如果骆晗在这里,一定比他们还要更闹。”
被她这么一说,王勃也忍不住笑了,骆汐月原本上扬的嘴角突然收敛起来,“上次我们不告而别,不知道骆晗会不会生我们的气。”
上一次李婆婆的事情,骆晗已经很伤心了,他们又不辞而别,他醒来肯定会怪他们。
“不会的,骆晗是个懂事的孩子,再说了他现在也有能和他一起说话一起玩的伙伴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