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自辞密受衣带诏(2/3)

贵人吓得花容失色,她如今已有身孕,谁知道竟然会突然发生这种事,拽着天子的衣袖哭泣哀求,极力辩白自己毫不知情。

刘协虽恨董承矫诏,却因念及骨肉急忙召见曹操,却被曹操以法度如此,当面拒绝放过董贵人……

身为天子却连自己的女人都护不住,刘协悲愤交加又无可奈何。

干脆利索的解决了董承等人,确保许都稳定之后,曹操便立即投入到与袁绍大战的准备之中。

想到袁绍的主簿陈琳所写的檄文中指责自己“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忠害良,专为枭雄”,曹操就怒不可遏,自从迎奉天子至许,袁绍便派人要求将天子迁至邺城,被自己加以拒绝。他如此要求,与自己所思何异?如今却以忠臣自居,真是可笑。

其实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地广人众,实力强横之故?如今这个乱世之中,最终还是看谁的拳头硬罢了。

在与袁绍为敌这件事情上,诸将多有疑虑,觉得袁绍强兵十万,数倍于己,很难抵挡。而且除了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方刘琮厉兵秣马,据闻正欲北上,东南孙策岁表臣服,却也不得不防。当此四战之地,危急之秋,唯有坚定诸将信念,才能保证上下一心,共击强敌。

对此,曹操曾向诸将指出:“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而荀彧、荀攸、郭嘉、程昱,以及凉州从事杨阜等人,也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变化。

为集中兵力对付袁绍,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派琅琊相臧霸率精兵自琅琊入青州,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亲自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令平虏校尉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同时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针对荆州,则在加强许都防守的同时,遣使江东,令孙策再次西进,以分刘琮之势。

这样的部署,乃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而之所以采取这种战略,正是荀彧、郭嘉等人综合各方形势之后,与曹操共同商议后的结果。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诸将领兵陆续开拔,曹操亦亲率精锐近万于二月初往黎阳,临行前与留守许都的荀彧握手密语:“荆州之事,尽付文若。刘琮此子不除,吾时刻不安也。”

荀彧郑重点头道:“公勿烦忧,刘备、吕布在彼,久必生事,加之张鲁、孙策东西牵制,刘琮定然自顾不暇。”

而此时刘琮,却正在前往宛城的路上,得知董承等人谋反被杀后,刘琮反应淡然,倒是王粲有些疑惑的问道:“都督,董将军难道未曾派人与都督联络?”

“哼,他没主动来找我,可我派人找过他。”刘琮似笑非笑的看了眼王粲,说道:“前者两次兵围许都,我都曾让人暗中与他接触,可是他却装聋作哑。”

“这是为何?”王粲皱眉问道。他想不明白,既然都是与曹操为敌,为何董承放着都督这样的强援却不予理会?当初一围许都之时自己曾入城觐见天子,曾有不少人暗中接触过自己,提起曹操颇多怨言,如今想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