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内乱渐生如危卵(2/3)
权索要叛逃者的书信之后,李术便回书一封,遣使交与孙权。
“贼子竟敢乃尔!”孙权揽信阅后,勃然作色,起身将李术的回信向众人展示。信中所言:“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等语,着实令孙权气愤难忍。
孙权虽然年纪不大,但他自十五岁起就被兄长孙策任为县长,久在江东历练。对于李术如此做为,他暗自揣测,李术之所以敢公然抗命,形同叛乱,背后一定有着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甚至很有可能,就是这些世家豪强撺掇的。他这么想倒也基本符合事实,孙策的强势使得江东世家大族不得不服于强权,然而孙权初掌大权,威势不足,他们便唆使李术当出头鸟,以观孙权的态度和能力。
既然如此,说不得就要拿李术开刀立威,不过在此之前,孙权决定先试探下曹操的态度,于是写了封密信,遣使急赴官渡投给曹操。曹操哪儿有闲工夫管这事?当下回书一封,表示任君自便。
其实孙权此举,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将李术罪名定为杀害朝廷州将,而不是反叛自己。如此一来,既可以立威,又不用逼得江东大族与自己彻底撕破脸皮对抗到底。
这个罪名真要说起来,还有点冤枉李术。实际上当初那件事,是孙策所指使的。就在去年初,李术在孙策的指示下截杀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
对于孙权的这个决定,张昭等人都表示赞同,而此时周瑜已返回虎林,领兵准备对付刘琮,并不知情。
就在此时,孙辅也按捺不住了,他自去年因讨伐刘勋而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后来虽败给黄忠,却总算逃回吴郡。如今孙权继任,将其升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但孙辅内心却并不满足,认为孙权年纪太轻,难以保全江东,遂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
相比李术,孙辅就没什么江东大族支持了,于是孙辅便暗中派人与曹操联络,试图搭上曹操这条线,若是能得到朝廷册封,说不定会有不少人转而拥戴自己。主意已定,孙辅便召集亲信商量,诸人皆以为可行。
“前将军遇刺身亡,这件事大有可疑!据闻扈从亲卫,后来皆不见踪迹,有说坠马身亡的,也有说患病死的,十多个大活人,难道一夜之间,全都会出意外吗?”有人将听来的流言说出,目光灼灼。
孙辅也曾听人说过这些流言,当下摇头道:“当不会如此吧?那可是手足至亲啊!”
“哼,这也难说。总之现在说什么的都有。再不然,为何朝廷迟迟不册封于他?”另一个心腹冷哼一声,说道:“长史等人属意孙翊,现在听说朝廷也有此意啊。”
“无论如何,此事还须曹公首肯,否则长史等人的上表,定然无用。”孙辅叹了口气,对几个心腹亲信说道:“我立即修书一封,呈与曹公,许以效命,当可成事。”
之前那个亲信却迟疑道:“然则目前刘琮领兵来犯,将军何以当之?”
孙辅闻言愣怔片刻,皱眉说道:“以周公瑾之能,必可拒之。诸君勿忧!何况曹公必不会坐视刘琮东进,倘若如此,刘琮实力大增,曹公岂不惧乎?所以以我之见,只要能与刘琮相持数月,待其粮尽,则彼自退。若不退,则有曹公南下之危!”
他这番话听起来也似乎挺有道理,诸人闻言点头附和,对于拥戴孙辅成为江东之主的事情,便更加热切几分。
对于江东内部发生的诸多变化,刘琮此时虽然略有所知,但是缺少直接有效的情报,所以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部署。他现在首先考虑的,就是驻扎在虎林的周瑜以及巢湖中的孙权水军主力。
在柴桑水军疫情得以控制,诸军陆续赶赴柴桑、豫章之后,刘琮便召集军师及诸将,商议如何作战。由于之前分兵递进的机会,因为瘟疫的爆发而被迫搁浅,所以现在粮草的压力遽然猛增,近四万人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