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任事多劳宣政郎(2/2)

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若是关键时刻,先虑自己后虑大局,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出现这样的原因,也有刘琮自己的功劳。如今荆州军中的中下级军官,多是识字读书的,而这个识字读书也正是刘琮在军中一力推行的结果。脑子开窍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坏事,但如果因此而影响大局,那就是坏的不能再坏的事情了。好在通过向各部宣政郎了解之后,刘琮还没有发现这批人有拉帮结派的行为。若是一旦发现,刘琮是断然不能容许的。

怎样将这场风潮平息下去?刘琮并未就此询问旁人的意见。即便对贾诩,他都只是知会其事而不加咨询。以贾诩的心机,也自然不会主动在此事出谋划策。告诉诸葛亮此事而不问怎么处置,也是同样的道理。

刘琮没打算动用特卫营,难道就因为将士们立功心切,加以惩处?刘琮除非疯了,才会动用特卫营去处置此事。

关于这件事如何处理,刘琮其实心中已有定计。

在诸葛亮回到襄阳后的第二天,各部宣政郎便陆续从各地赶到襄阳,在城北军营内,刘琮将他们召集起来,一连数日上起了“政治课”。

宣政郎之设,在如今这个时代唯有荆州军独有。随着刘琮有意识的不断给他们加品级加俸禄,宣政郎在军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现在宣政郎们也多加了杂号将军,虽然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但军中其他大小事务,多由宣政郎主持。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如今这批中下级军官,多数都曾经是他们的学生。

什么?谁说教你认字的就不是先生了?更何况宣政郎们还不仅仅是教其识字这么简单。对于军令政令的解读,是他们,耳提面命督促其读兵书的,也是他们。参赞军务,安抚士卒的,还是他们。在各部军中的影响力,除了统领该部的主将,就数他们了。

而且这种事刘琮出面并不合适,难道要让他下一道军令,让诸将校勿论军机大事吗?又或者说,都给我老实待着,明年哥带你们杀奔益州,到时候有的是战功可得?

所以让宣政郎们先领会自己的意图,再去给那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将校们施加影响,这才是刘琮所想好的应对之策。本站网址:..,请多多支持本站!

...

...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