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义之所在何惜身(2/3)

迎击,被其斩杀,所部人马也都溃散。”

城南守将,那不是审配之侄审荣吗?袁尚听了一时不知该如何说,良久才叹道:“罢了,此城坚固,想来八千余人也当足用。”

说起守城之事,审配便对袁尚道:“我军虽伤亡惨重,但想必刘军亦不好过,只要将城中民壮驱上城头帮助防守,刘备孤军必难攻克此城。然则刘备既然与青州暗中配合,青州之兵尚有万余,若是其领军前来将邺城团团围住,恐怕我军难以坚守太久。”

对此袁尚也考虑到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将心头的怒火和烦躁强行抛开,看着审配说道:“既如此,我便立即遣使往各地,调集人马前来。”

不管袁尚是怎么接任袁绍所遗的官职和爵位,至少现在他名义上还是大将军、冀州牧、邺候。只要驻守各地的将领能领兵到邺城,还怕刘备不仓皇逃窜?

然而派出去的信使要么被刘军斩杀,要么见了刘军斥候便逃回城中,一直到晌午时分,连一骑都未能送出去。

到了下午刘备下令攻城,袁尚见状急忙到城头请求与刘备一见。这是出自审配的授意,试图拖延麻痹对手,拖延时间。

“贤侄见备,更有何言?”刘备听说之后,骑着战马施施然来到城下,仰面对城头上的袁尚喊道。他如何不知这是对方的缓兵之计?然而一夜鏖战将士们亦有伤亡,体力更是透支的厉害,所谓攻城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沮授的意见是要么不攻,要攻城就要猛攻,不给敌军以喘息之机,所以沮授也认为刘备可以去见见袁尚,好让将士们抓紧时间休息,以恢复体力士气。

虽然对城下的刘备恨的牙根发痒,恨不能一箭将其射死,但袁尚还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对刘备喊道:“豫州乃仁厚君子,何以背信弃义攻我?”

刘备面容严肃地喊道:“贤侄此言差矣!备此来正是大义所在!想备自关中远投,故大将军待备,何其厚也!今小人作祟,篡改遗嘱,假托遗命,以至汝兄弟失和,备怎忍见此?故提兵兴旅,以讨逢纪、审配二贼,以还公道大义!”

所谓篡改遗嘱,假托遗命不过是刘备和沮授的推测,不过这推测就是事实,让城头上的袁尚听了,不觉有些心虚。

不过已经到手的权力,袁尚就是死也不会交出去,他冷笑一声,高声道:“豫州真乃急公好义之人!然此乃吾家家事,豫州有何资格插手?莫非豫州欲取而代之?”

他俩这番对答倒也不全为了拖延时间,而是要占据大义名分,并以此打击对手的士气。所以刘备才会一口咬定袁尚得位不正,并将矛头指向逢纪和审配,如此一来必然会有人对逢纪和审配心生不满。而袁尚则是指责刘备别有所图,暗示刘备居心不良,好唤起己方将士的同仇敌忾之心。

城头上的守军并非全都是逢纪和审配的亲信部曲,甚至有些将领并未参与到逢纪和审配搞的那些事情之中。比如从城外狼狈逃回的吕旷,此时听了刘备所言,更加印证了他之前的某些想法,不由暗中埋怨逢纪和审配,若非他们权欲熏心,做出这等事来,又怎么会招惹到刘备?刘备与袁谭一向亲厚,倒也不算师出无名。

想到此处,吕旷望向袁尚的眼神,便有了些难明的意味。

因担心城头上突施冷箭,刘备距离城门便有些远,这么扯着嗓子喊话很是费劲,再度强调了自己是为袁谭夺回属于他的官职爵位之后,刘备便兜转马头回了本阵。

袁尚年轻力壮倒是有些意犹未尽,望着刘备的背影喊道:“豫州********,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刘备骑着战马回头肃容道:“义之所在,何惜此身?”

他这正义凛然之词,令城上许多普通士卒心中不知怎地,竟然有些惭愧,更有人想到,我等与刘豫州为敌,岂不是助纣为虐?而城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