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稳固农本开工商(2/3)
理户籍不是为了解放谁,而是要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争夺赋税徭役。否则用什么来打造强大的军队,稳固自己的统治,更别说争夺天下了。
说到底,其实还是“以人为本”,用后世的话来说,要爆兵,总得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吧?
不过现实决定了刘琮同样离不开世家大族的合作。所以要解决双方的矛盾,就不能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在妥协中斗争,在斗争中双赢。目前来看这方面荆州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江东稍差,至于交州情况特殊,尚未展开。
同样未曾展开的益州,随着刘琮一道道军令政令的下达,陆续开始了。在此之前刘琮已经在多个场合吹过风,同时让王粲带人编写了许多关于新政方面的详细公文。
让刘琮有些意外的是黄权竟然对新政的推行,表现出极大的支持。据说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人,不过刘琮很快便想明白黄权为何会态度急剧转变。
黄权自归顺之后,仍被刘琮留任为主簿,他如今不过三十多岁,正是要做一番事业之时,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已经让黄权意识到,若想保全家族,就必须依附于刘琮。
在黄权的影响下不少世家大族也开始逐渐接受新政,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刘琮在举荐权方面的让步。虽然所举荐的人才,未必就会立即受到重用,但世家大族怎能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即便有些人仍然非常顽固,或明或暗的抵制新政的推行,也难以挽回大势,反倒被刘琮强力镇压下去,很是腾出了一些官职。而这些官职又立即成为别的大族竞争的目标,使得那些顽固分子醒悟之后,后悔不迭。
清理户籍只是个开始,紧接着便是分籍入册、丈量田亩、重订赋税等后续事宜。
对于分设户籍入册之事,大族们倒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倒是百姓因不知其故而闹出不少问题,好在这些问题并不严重,即便有些差错,也不至于影响太大。
然而丈量田亩,重订赋税却又让大族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这两件事实际上还是一件,在刘焉和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时,赋税宽松大族的日子非常舒坦,如今要重新丈量田亩,重新制定赋税,岂不是在大族身上割肉?
“诸位所虑者皆眼前之利,宁不顾后也?”黄权对那些前来拜访自己的世家大族们如此说道:“将军之意,在固农本而开工商,诸位试想,盐铁之利与田亩产出,何者高何者低?今将军舍此巨利,以换农本,于诸位而言,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不服气的反驳道:“盐铁固然利大,投入却也不小。不是谁都能从中获益的。”
“这又有何难?诸位多虑了!蜀中物产之丰富,又何止盐铁?”黄权信心十足的说道:“如今荆、扬、益、交连为一体,纵横何止千里?万民所需之物,实难预料。以诸位之实力,若行之以商,何愁获利不丰?”
腿伤都还没有完全好利索的王累听了,从鼻子里冷哼一声,不过却没有因此而斥责黄权。
其实黄权说的没错,只是王累总觉得有些别扭,听着他满口利益,内心很不舒服罢了。不过王累也知道,即便是自己,也必须为家族所考虑。如今庄子里的佃户重新入籍,庄园的产出必然会因此蒙受损失。刘琮既然允许大族经商,而且连盐铁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之物都肯拿出来分润,他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更何况正如黄权所言,除了盐铁之外,铜矿、锡矿这些都是有利可图之事,而且蜀地所产的蜀锦也是非常有名的,如今益州和荆州、扬州都在刘琮治下,利用长江水道之便,将这些物资运往各地,获利必然非常丰厚。
放在以前这却是难以做到的,现在有了这个条件,谁又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
方才即便有人反对,也不过是因为其家族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很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