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君以此始必此终(2/3)

握了分寸,那长枪只是扎在门上,不曾透门而出。

饶是如此,枪身犹在剧烈颤抖。

“如今这个世道,谁没有一点野心?难道这也有错吗?”一向不善言辞的赵云爆发起来,语速却非常快,他怒目圆睁,瞪着刘琮大声质问:“难道你就没有?若是没有的话,你这两年来又是在做什么?”

刘琮冷静的与之对视,点头道:“我承认我有野心,而且还很不小。”

听他这么说,赵云反倒愣怔当场,不知道该怎么指责刘琮了。

“什么叫野心?争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叫野心吗?”刘琮呵呵一笑,附身自地上抓了两把雪,捏了个瓷实的雪球丢向门上的枪尾,却砸偏了。他也不以为意,笑了笑继续说道:“如果是的话,我的野心我敢承认,他刘备敢吗?他嘴里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用来招揽人才,欺骗百姓的一面旗帜罢了。需要的时候高高举起,碍事的时候偃旗息鼓,埋头坑人,要么干脆投降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好暂时栖身,以图将来。”

“这样的人,不是枭雄是什么?这样的手段,不是权术是什么?和仁厚有关系吗?和爱民有关系吗?朝秦暮楚,不,简直是招灾惹祸!”刘琮长叹一声,对赵云诚恳说道:“我是不愿意看到子龙兄误入歧途啊……”

“不,玄德兄长不是你说的这种人。”赵云痛苦的低下头,内心十分纠结。权术什么的,他不懂,他只懂得忠君报国那一套,只会在战场上杀敌,他甚至并不想着自己怎样建功立业,而是抱着最质朴的想法:帮助有能力匡扶天下的明主早日结束这个乱世,让家乡不再遭受战火的侵袭,让乡亲们过上平安的日子。

当初在公孙瓒麾下与刘备相识,他深深的为刘备远大的志向和仁厚的长者之风所折服。只是当时身不由己,未能追随刘备麾下,在回到家乡为兄长奔丧之后的闲居日子,赵云经常会回想起与刘备短短相处数月的那段时光。

然而现在自己竟然开始怀疑起来了,这就像美梦被人惊醒,令他无比烦恼。

在随同刘琮到宛城暂居的这数月之中,赵云一直在观察,在思索。

在田间地头,他看到农夫们虽然劳作的非常辛苦,但却精神十足,情绪高昂。打听清楚其中的原委之后,赵云为之愕然。官府发给土地不说,还有耕牛可以使用,虽然要出一些费用,但价格却很公道。甚至还有据说是刘琮发明的铁质农具,使得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要好许多,而在今年的蝗灾之中,刘琮一方面组织军队灭蝗,一方面下令减少应征收的赋税……

在军械作坊,他看到匠人们兴高采烈的打造兵器,制造盔甲,大声议论着怎样提高质量,怎样能及早完工,又或是谁新近因为某事获得了褒奖,营中校尉亲自发了赏钱若干贯……

在军中校场,他看到将士操练号令严明,骑兵身穿明晃晃的明光铠,步卒身披厚实的铁扎甲,刀枪雪亮,锋锐无匹。闲暇时与普通士卒闲聊,却发现那些五大三粗的汉子,竟然颇能识文断字,论起天下大势,竟然也说的头头是道。而这些据说都是刘琮派往各营中的训导员所教……

百姓安居乐业,士卒精锐敢效死力,这样的南阳郡,真的是眼前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将军一手治理出来的吗?

对于刘琮麾下的那些文官,赵云也时有耳闻,除了大名鼎鼎的贾诩,既有少年就出名的王粲,也有后来知名的徐庶。还有放着襄阳的大官不做,非要跑到南阳郡来的韩嵩。而武将中的甘宁和魏延,赵云因经常见面的缘故,就更加熟悉了。这些人才为何都甘愿为刘琮效力,甚至连一向心高气傲的师兄张绣,都甘居刘琮之下?

不知何时,刘琮已经离去,赵云站在院子里思虑良久,却始终不能下定决心。

他是个很看重情义的人,然而随着在宛城居住的时间越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