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各有褒贬南阳策(2/3)

细作,就不下五百多人。

经过密探们搜集的情报分析之后,刘琮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自己的敌人,或者说反对者越来越多了。

有些人甚至出乎刘琮的预料,比如某些外来的名士们。

不过想想也便释然了,既然是新政,就少不得要受到思想保守的老名士们的挑刺,这些人别的本事或许不行,坐而论道的能耐不小。

他们还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迷梦之中,浑不知当此乱世,唯有变革才能有所作为。

当然对于这些老名士们,刘琮并没有将其作为对手,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咱也得讲究个尊老爱幼不是?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并没有什么实力,能够和刘琮相抗衡,最多是发出点不和谐的声音罢了。

与此同时,刘琮也有些意外的发现不少意料之外的潜在盟友。

据说蒯良就对《南阳策》赞不绝口,曾对人言,此为救世之良方。然而当人家问起他对刘琮的看法,他便含笑不语了。

和儒生文士更注重内政篇和外交篇不同,武将们对于军事篇则更为重视。有些不识字的武将还让人专门挑出来诵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琮携带家眷和赵云于十二月下旬回到襄阳。

因事先并没有派人报信,所以进城的时候没人迎接,算是比较低调的回了太守府。赵云作为刘琮的师兄和客人,便被安排在刘琮院子里的客房之内。

然而消息还是很快传了出去,当天傍晚便有人投了名刺拜访,其心情之急迫,甚至等不到第二天了。

在蔡姝略带幽怨的眼神中,被她服侍着换了身衣服的刘琮匆匆出来会客。没想到这一坐下,就没完没了。陆陆续续的来了不少人,最后干脆开了宴席,招待诸位宾客。

好在宴席之中,大伙儿的注意力并不在吃喝上,刘琮耐心细致的讲解着《南阳策》中各种政策的缘起、施行的现状和目前结果。其实这些东西在书中自有论述,但听决策者当面说和看枯燥的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更何况三册厚实的《南阳策》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得到。

待意犹未尽的宾客们陆续告辞散去之后,刘琮锤了锤发麻的双腿,摇头苦笑,这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他既然成功的牵动起这些人的神经,就要承担为此付出的后果。

其实目前来看,效果是非常不错的。许多之前对南阳新政颇不理解的人,在了解到以详实的数据支撑的结果后,大多数人认为新政是成功的,也是值得推广的。

接下来的日子要好过许多,毕竟王粲等人也在襄阳,碰到这样的场合,自然是要为主公分担压力的。

如今南阳的行政体系中,贾诩是当仁不让的军师,王粲则是实权在握的主簿,杜袭是负责屯田的典农校尉,裴潜为太守长史主管民事,司马芝挪了挪位置主管刑法。而韩嵩则成了外交特使,经常往来于许都和宛城之间,为曹操和刘琮互相勾搭奔波操劳,当初曹昂回许都就是他亲自陪同送还的。为此,还捞了个朝廷册封的虚职。

要说最忙的还是徐庶,几乎成了南阳军的大管家,从粮草筹备到各地转运,从教育士卒识字到视察伙食,就没有他不负责的。对此他倒是乐在其中,唯一有些遗憾的就是不能经常陪伴老母左右,好在刘琮专门送了他几个勤快老实的侍女,多少让他安心了一些。

至于军中训练操演等事情,自然有张绣、魏延以及甘宁各负其责,整个南阳军中因去年宛城之战而提拔了不少牙门将、别部司马等等,使得指挥体系愈发健全,而且对于刘琮的忠诚度,大为提升。

这次刘琮回襄阳,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打算将南阳推行的新政,在荆州各郡陆续实施。但是以他目前的身份地位,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