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报国疆场上(五)(1/3)

东北的局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国内的情况,仍然是四分五裂,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

1931年十月三日,蒋校一面全力调节广州方面矛盾,同时见东北军不战而逃丢失大片国土以后,准备迁都洛阳用中央对东北日军开战。其发表申明:决定以西北为政府之第二根据地,而以洛阳与西安为陪都。

在发表申明之后,蒋校针对东北的日后作战,专门成立了参谋组,以军政部何应钦为组,甘肃省主席孙兴华为副组,商讨东北作战的一切事宜。

十月五日,国民党南京广州两政府商讨和平,蒋校请粤方到上海参加统一会议。

广州方面丝毫不肯让步,要求以释放胡汉民、蒋校立即下野及第19路军调宁,任陈铭枢为京沪卫戍司令为条件,粤方代表方能北上。

广州方面的条件十分苛刻,放掉胡汉民是纵虎归山,至于蒋校下野和19路军调宁是更是完全想要谋权篡位。

到了现在这种地步,这些喊着救国救民的革命者,所想的不过是自己的利益,或许对他们而言,九一八事变,成为他们争取地位的筹码。

南京,军政部。

现在的局势已经十分清楚了,在军政部成立的参谋组,日夜忙碌着,着手策划在东北开战后的一切事宜。

孙兴华提出的十五个精锐师,成为参谋组最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在全国根本就无法抽调这么多的精锐部队,何应钦在和孙兴华仔细的核算之后,最多只能够抽调五个精锐师先期投入作战之中,这五个精锐师里面包含孙兴华的党军第一师,还有两个中央军师,两个地方师。

由于国内的情况限制,参谋组拟定了先期防御,后期反攻的作战计划。

不过孙兴华在得知广州的事情之后,突然觉得,东北根本就保不住了,一个国家,在面对侵略的时候,内部的掌权者想的不是抵抗,而是争权夺利,这样的国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希望。

“辅国,校已经着手拟定对日开战时之宣战大旨,并要求各国元首应共负公约上之责任,以共同保持世界和平。现在政府的主要事情,就是调合广州方面,组织抗日部队,和扩大外交政策。如果不出我所料,恐怕三个月之内,先期抗日的部队就可以赶到东北了。”何应钦一脸兴奋的从外面走了进来,看着站在窗户面前的孙兴华说。

这次东北的战局,似乎让何应钦看到了希望,一个重新掌握兵权的希望,从蒋校任命他为参谋组组的时候,何应钦就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不过何应钦却清楚,如果中日之间真在东北举行大规模的会战,恐怕蒋校一定会来一个御驾亲征,而自己面前的这个副组,一个前敌总指挥肯定是跑不了的。

不过对于孙兴华来说,事情恐怕不会发展这样的顺利,他可以预料到的事情,那就是国民政府的抗日行动,不会付之行动,广东方面抓住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软肋,他们自然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在国民政府展开行动的同时,日军也开始展开了行动,他们消化已经占领的区域,对于黑龙江省,则是以张海鹏的部为主要兵力,对黑龙江省实施攻击。

不过张海鹏的部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日本人想要依靠他们拿下黑龙江省,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在第一次攻击之无效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的武装投奔自己的东北军部队,并且向这些部队派遣了军事教官。

日本人的想法很简单,国联不是不让日本人继续展开行动吗,那他们就让中国人去打中国人,这样国联的干涉就没有任何的理由了。

对于中国部队来说,此刻出击东北,是最佳的时刻,但是蒋校的中央军,不是应付。。。(大家懂的),就是被广东那伙人牵制住了,根本就无法抽调任何的部队,至于抽调地方部队支援东北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