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百姓”(3/4)
着野菜一起吃,遑论猪吃?>
「猪草是要多准备一些。不过,薪柴更为紧要。」张全义说道:「十月或还能熬一熬,但十一月开始,一直到明年三月,都是冬天。不取暖很难熬的,多准备一些吧。」>
其实,也有人不怕冷,黑水靺鞨就是了>
。>
他们分穴居和不穴居两种。>
不穴居的用树枝为骨架,桦树皮或兽皮盖在外面遮风挡雨。可想而知,这样的房屋定然四处漏风,冬日有多寒冷。>
穴居的也暖和不到哪去,甚至连点火取暖都不方便,更惨。>
但人家已经适应了这种气候,你能怎么着?>
人类的适应力固然是无穷的。火地岛的野人,甚至大冬天还光着身子,但他们这种抗寒能力,不是刚移民过来的汉人能比的。>
契丹人能在正月出兵打仗,比如历史上他们就在正月攻破了渤海上京,一点不怕冷,但你行吗?>
既然不行,那还是老老实实多准备点薪柴,烧火坑猫冬吧。>
高句丽人、渤海人就是这么干的,并以此为凭,熬过了严酷的冬天,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粮食,不断发展壮大,将抗寒能力顶级的黑水靺鞨给赶到了黑龙江两岸,苟延残喘。>
文明人,就要善于利用工具,用自己的优势来击败野蛮人。>
「官人既如此说,我照办便是了。」村正答道。>
「你是百姓,还是部曲?」张全义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
「百姓。」>
「百姓」、「部曲」是两个概念。>
前唐之时,太宗伐高句丽,抓获了一大批人,本应赏给府兵为奴婢的,但太宗怜悯他们,自己出钱赎买,将他们>
安置到幽州「赦为百姓」。>
百姓是良民,部曲是奴婢,两回事——当然,真要较真的话,大夏的府兵部曲也是可以考学、做官的,因为他们在法律意义上是「百姓」。>
「附近可有部曲?」张全义问道。>
「邻村有,都是镇州人,听闻还有两户成德衙兵。」>
「他们可有反意?」>
「修了几年宫城,再大的雄心壮志都磨灭了。」村正苦笑一声,道:「再说了,这鬼地方反了做甚?朝廷派兵来镇压,你能逃哪去?难不成给靺鞨人当狗?不嫌寒碜么?靺鞨人能给你什么?「>
张全义笑了笑。>
他最担心的就是新来的移民造反,因为他们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今年来的几千户是修宫城的役徒,究其根本,其实是河北降兵及其家人。>
明年还会来一些蜀人,同样是作乱军士及其家人。>
甚至还会有牂牁蛮过来。>
张全义甚至可以想象,南人有多么难以适应辽东的寒冷天气。满腹怨气之下,会不会就此造反?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想到此处,他就很忧心。好不容易当上一道转运使,可别因为此起彼伏的造反影响了仕途——辽东大面积造反,首当其冲的固然是巡抚使和都指挥使,但其他官员也会受到牵连,吏部对他们是整体性的低评价,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村外响起了密集的马蹄声。>
张全义示意了一下,村正打开后院的小门,一行人出外观察,却见茫茫荒草之间,大群髡发契丹人骑着马儿,大举东进。>
「七圣州的契丹人,奉旨勤王。」张全恩说道。>
「是奉旨威慑黑水靺鞨。」蒋玄晖纠正了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