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流言蜚语(1/2)

是什么?

故意而为?

梅湄朝服袖子下的指尖微微颤抖。

数十万将士浴血奋战,她在前头亲力亲为,多少次生死一线,多少次为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为那些倒在沙场上尸骨无存的将士、为边关无辜受累的平民百姓,午夜梦回,耿耿于怀,彻夜难眠。

——都不值得。

因为这场危局从始至终就不是她能力不足、不善用兵造成的,也不怪疆场厮杀的将士们拼得不够凶、不够猛、不够睿智。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她的母亲,当今天子、百姓拥戴的女帝。

是她在背后,连合敌人操控局势,给大齐流血流汗的兵将们使了绊子?

果真讽刺。

梅湄五指攥成拳,表面却平如春水,仿佛从没有听过这天大的笑话:“先生既知道这些,就不怕她灭口吗?”

她连一句母皇都不愿再称呼。

沈子胥没有试图拨开她心底的怨愤,他只是轻轻提点:“其中原委需要殿下自己到鸣鉴山庄找寻。”说完长躬作揖,“草民还席,殿下自便。”

上头那位的确动了不该动的心思,但为的,未必不是大齐的来日。

这柄残忍的屠刀,其实一直对着的,不是大齐的将士、百姓、领土。

而是——

她。

他会陪她走下去,是以谋士沈子胥的身份陪着大齐皇太女梅湄,也是以子胥君的身份陪着她。

~~~

他就这么陪着她走过了两年岁月,陪着她加上一个又一个头衔:先是鸣鉴山庄南院的十七学子,再是齐燕议和后被派往大燕都城的质子。

——大齐皇太女为质,显尽了诚意。

南院的两年不好熬。

繁重的学习压力,北院的挑衅、刺杀,调查母皇联合大燕的原委……一桩桩一件件横亘在梅湄心头,她像是在晦暗庞大的海水里摸索,不放过手边每一块浮木,抽丝剥茧,终寻得方向,觅得一寸天光。

母皇所为,打的是和谈的主意,确切的说,是送一个人到大燕都城去,明里暗里地埋眼线。

从两年前在那场大战里送胜局给燕国,让燕国误以为齐燕两国实力相差不远,到请沈子胥出山为她出谋划策,一举赢得一州三府,迫使大燕审视接着开战的必要性,再到最终暗里给各方施压,促成两方和议,赢得了交换质子、开通互市的局面。

于民有利,于国有益。

而她梅湄,大齐的皇太女,鸣鉴山庄的学生:从身份上讲,送她前往燕国为质,能够表达大齐维系和平的诚心;从能力上讲,她在鸣鉴山庄南院学习多年,和北院燕人打了无数次交道,由她去帮助大齐在燕国都城埋钉子,最合适。

身为皇太女,她无从拒绝。

仿佛这是张织了数年的网,在不知不觉里把她困进了囚笼里。

无论是她信奉多年的家国大义,还是她背负已久的太女责任,都不允许她卸下行囊,叫嚣一句——

“我不去!”

这期间沈子胥帮了她不少,老实说,她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

早年是,“沈先生,这道课业我解的如何?”

后来是,“沈兄,你能帮我个忙吗?”

到现在,“子胥,过来。”

她问过他:“你上面还有四位先生,她们都是女子,在两国行事更为方便,即使南院有心选一个人助我、助齐,为什么这个人是你?”

他反问她:“你见过她们四位吗?”

“首席不理外事,次席寡淡冷漠,三席云游天下,四席只顾风月。”沈子胥寥寥几句代过,“按照陛下的话说,我在你身边,她最放心。”

所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