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王海涛的眼泪(3/4)

子们心疼。

钱旦和刘铁去了趟邻近的埃尔比省首府埃尔比。

钱旦在开罗同一个宿舍的室友除了1979年生人林汉,还有一位是1983年生人王海涛。

王海涛2005年从西安电子科大本科毕业后加入了“伟中”,在深圳培训了没两个月就被呼唤炮火的钱旦给呼唤到北非中东来了。

2006年春节将至的时候,他被钱旦从埃及派到了伊拉克支持在埃尔比的项目,已经在此地奋斗半年多时间了。

埃尔比的工程现场在城郊的一座山上,条件差,手机信号不稳定,钱旦和刘铁到达之前没有联系上王海涛。他们直扑机房,一进门正好王海涛和“伟中”负责那个客户的客户经理两个人在机房。王海涛见到他们,意外而兴奋。

刘铁介绍客户经理和钱旦两人认识,客户经理说:“这个项目是客户从零开始新建的无线通信网,客户平时也不到机房来,我也很少过来,软件产品平时全靠海涛在这里管着。”

刘铁说:“海涛来了伊拉克之后成长很快,已经在帮我们挑大梁了。”

客户经理盛赞王海涛:“那是,别看海涛是个应届生,现在完全把我们的场子控住了,技术好、态度好、英语好,客户非常认可。春节的时候分包商的几个人撤回去过年,他带着两个本地人守在这边,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

王海涛在一旁听着、笑着,突然转过身去,仿佛在打量身后整齐的机柜。

等他再回首时钱旦蓦然看见他的脸上多了两道泪痕,因为天气炎热,卫生条件不好,他脸上混合着油腻、汗水和灰尘,所以眼泪流过,两道泪痕就刻在了脸颊,从眼角一直到下颌。

晚上,客户经理请客,几个人去了埃尔比城里喜来登酒店的露天餐厅吃本地餐。

酒店的高墙呵护着里面的一派太平景象,绿草茵茵、灯光柔柔、音乐曼妙,连巡逻的警卫都是一位穿着整洁的白衣黑裤,长得凹凸有致,武器吊在胯侧的美女,看上去像“古墓丽影”中的劳拉。

钱旦望着坐在对面的王海涛,那两道泪痕仍然刻在他脸庞上。

钱旦本来想照例拷问项目的计划、进展、风险、困难,一时竟不忍心开口。

他理解王海涛的眼泪既是对一段时间以来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的释放,又是听到大家盛赞自己,辛苦付出终于得到认可时的欣慰与激动。

王海涛主动地把话题带到了项目上,他侃侃而谈:“这个客户背后是个约旦的财团,想趁着战后重建来伊拉克赚钱,在这边是建一张全新的网,但是他们在本地没有太多市场拓展和运营的经验,我们也只能帮客户建设网络,没能力帮助客户尽快赚到钱,客户的经营还没有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经营压力大。他们压力一大,就很容易传递给我们了。客户各部门之间互相甩锅,一不小心就可能有人说之所以没有赚到钱,都是因为‘伟中’卖的设备不行,‘伟中’的软件系统不好用,‘伟中’的工程进度太慢什么的,我现在是体会到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就怕哪个客户哪天反手一锅甩在我们脑袋上了。我特意找了一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国内拓展软件增值业务的资料,没事就和客户切磋。”

钱旦听他说完,问的是:“你还记得你来之前我们在地区部办公室的天台上我问你的问题吗?”

王海涛回答:“记得啊,你问我培训中心的机房里面有什么?然后发现我俩不在一个频道上。”

钱旦对着大家感慨:“海涛真的是进步很大!当时我问他在培训中心的机房里面看到了什么?他讲来讲去只是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连这些设备搭建的业务环境是什么都没有关注到,还是学生在实验室的思维。这才过了半年,他现在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盒子’了,已经能够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