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科举的利弊(求收藏,求推荐!!!)(1/3)
姜升起身去倒水喝,李世民则把科举制度向嬴政娓娓道来。>
科举这一制度,萌发于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经由唐宋完善和发展,一直持续到清朝。>
虽然在明清时期,科举已经基本局限于四书五经范围内,又被当代人称为八股文,被骂得臭不可闻。>
不过在李二这会儿,科举制度还是百花齐放的状态。>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算下来林林总总有数十科。>
这其中,秀才一科难度大、标准高,录取的人数凤毛麟角,到后来也就渐渐地无人参加,干脆废除了。>
剩下的科目里,读书人一般都会选择考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注重帖经和墨义,简单来说就是考对各种古文经要的背诵与理解。>
进士科则不然,主考诗赋和政论,需要有一定的才华,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
李世民向嬴政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让嬴政顿时恍然大悟。>
要知道,他大秦的官员,要么是靠着军功,要么是靠人保举。>
其实核心也是:能者上,庸者下。>
这与科举制度的中心思想似乎不谋而合?>
不过这么大范围地对全天下人进行遴选,显然比保举制要更加优越。>
“九品中正制的余毒太深,靠着互相推举,天底下的官员都给那群士族门阀把控住了,开创科举是个好事。”>
姜升灌了两口水,擦了擦嘴,补充道。>
仅仅这一句话,便让嬴政天然地理解了科举制背后的意义。>
自古便是如此,只要有权力的地方,便必然少不了结党营私。>
秦朝之前的分封制,那些官员可还是世袭,对于皇权来说是莫大的威胁,这也是嬴政极力推行郡县制的原因之一。>
“九品中正制”他虽然不明白,但显然,科举制给了天下寒门士子一个机会,对姜升口中的门阀定然是不小的冲击。>
听了姜升的解释,扶苏也连连感叹道:“李皇当真有魄力,建国伊始,便敢动这群士族门阀的根基。”>
姜升此时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坐下,听到扶苏的感叹,不由得嗤笑一声:>
“他老李自己屁股都不干净,也是靠着五姓七望的底子爬上来的,你以为他不忌惮那群门阀?”>
李世民点头道:“仙师所言极是,贵族门阀尾大不掉,必须要清除!”>
“是个屁!”姜升笑骂道:“你要做干脆就做绝,搞得现在不上不下的。”>
唐朝的科举制,用当下的话讲,就叫做:讲公平了,但又没有完全讲。>
眼看着李世民疑惑的眼神,姜升只好继续解释道:>
“首先,读书这种事,本来就不是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最后能够致仕的,大多还是那群官宦子弟。”>
“这个是客观原因,就暂且不提了。”>
“其次,科举这种事情,最好是做到完全匿名。”>
“在大唐,不光主考官是众人皆知的,阅卷还是开放式的,考生的姓名可都写在上边呢!”>
“就这,你说说,不是摆明了给人家舞弊的空间吗?”>
“还有,取士不光看成绩,还要有人推荐,这是个什么道理?想弄出一群新的门阀来是吧?”>
姜升一顿批,把李世民羞得满面通红。>
他自诩优越的科举制度,在姜升嘴里竟然漏洞百出。>
好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