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策论与变法细说(2/2)
些,没道理的地方在于,这天下真正的富,不在底层百姓,而在士族阶级。
待得王安石变法因为种种问题被无数人诟病的时候,难以为继的时候,司马光上台了,他全盘否定了变法,这是来自广大士族阶级的反扑。
这里又得说一说苏轼了,他因为反对变法而倒霉,因为变法失败又崛起了,一度官居三品,见得司马光又全盘否定变法,他又不爽了,觉得新法之中有些政策还是挺好的,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变新法。
然后苏轼又被贬了,还越贬越远,一直贬到了海南,开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
其实不难理解,王安石是激进派,却有许多失败。司马光相对王安石来说是保守派,也有许多失败。苏轼,是中间派,比较实事求是,却是最惨的一个,两边得罪。
所以……
苏轼,必然是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是狄咏早已打定的主意,只等苏轼入京了。
不论哪一派,其实都在为朝廷穷成狗而想尽办法,只是各自屁股不同,想的办法自然也不同。
狄咏要写策论题,得几边考虑,一边是皇帝,仁宗皇帝赵祯,那是有锐意进取之心的,不然不会有庆历新政。
所以狄咏这策论,可以写得激进一点,借鉴一些王安石,也来一些自己超前的见识。
但是而今朝廷之上,保守居多,都是士大夫屁股,就不能太过激进,否则可能连榜都上不了,这也是问题。
这其中的尺度拿捏,狄咏倒是擅长,先论钱都浪费在哪里了,三冗之事也详细说一说,冗员,冗兵,冗费。
冗员,就是那些多余的官吏,养的无数闲人。
冗兵,就是那些没有用处的兵马。
冗费,自然就是朝廷乱花的钱,什么造宫殿、造园林、搞大排场……
这是说节约,然后说天下的钱都在何处,还有就是宋朝特别繁茂的商业活动的税收,如何加强商税,如何开源,找谁“拿”钱的问题。
这个策论就差不多了,但是也要出一点暴论才行,要一个大亮点。
--
作者有话说: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