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伟大,光明,正义(1/2)

包拯是真骂人了,这厮就是牛逼,上骂天子,下骂百官,却还从来不倒霉……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狄咏也想不明白,包拯这么刚,为什么就是没有倒霉?就没有人给他下绊子?没有人明里暗里弄他?

这里面肯定有一个道理!

只是狄咏一时半会还没有想通……

“包待制,何必如此激愤?下官家产百余万贯,可不是百余万钱……”狄咏说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倒是包拯一听,没话了,嘴里砸吧了一下……

为什么狄咏要着重说百余万贯与百余万钱的差别呢?因为钱这个单位与贯这个单位,相差大概一千倍。而且,百余万钱,那也是一笔大钱。

包拯没说话,倒是司马光倒吸一口凉气……看狄咏的眼神,都带着一种呆呆愣愣的不敢置信……

却听狄咏又道:“下官这点家产,要是置办田地,能置办多少?十几万亩之多!要放印子钱,一年能赚多少……”

天下高门大户,都只做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买地,一件事就是放高利贷。

因为,这天下,就这两件事最赚钱。

但我狄咏就是没去做,没啥,狄咏就表明一件事,老子放着发大财的门路不去做,不去买地,不去放高利贷,老子拿去做钱庄……

我狄咏神经病啊?

司马光听明白了,已然开口:“包待制,听狄中丞之语,必有隐情啊……”

包拯岂能听不懂?只是他被狄咏的这个逻辑给弄得有些懵,是啊,你那么有钱,为什么非带着皇帝去开钱庄?钱庄比起来,也没那么赚钱不是?

包拯开口了:“你倒是说说,说说……”

态度变了。

有些时候,许多事情,再怎么解释,也多是徒劳,但有时候,一句话,一个逻辑,就能证明一切。

狄咏当然要说:“包待制,天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试问,利都是谁家的利?试问包待制,从龙图阁到开封府,一年能得多少钱?”

问,包拯,一年多少工资?

包拯倒也洒脱:“俸钱,俸米,绸缎丝绵,柴火木炭,贴钱,官钱,官田,两万贯之上!”

包拯这个品级,一年,光是工资与补贴,还有衙门里主官的使用,就达两万贯之多。他花得了吗?显然,他花不完,花不完,能干嘛?存着?

显然不会,他也有儿子,包繶(yi),包绶(shou),也会经营家产,也会买地买宅买门面,甚至,也会间接放高利贷……

高利贷在古代,还真就不是多么不道德的产业,因为借贷,本就是一个成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需求,所以,借贷只是平常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是利息的市场价很高。

所以大户放贷,本就是平常事。这些大户,大多也不是自己亲手放贷,也不会自己去逼人卖儿卖女卖宅卖田。

其实,狄咏就想问一句:“包待制每年这么多钱,都花在哪里了?”

包拯直接答道:“家中人自去经营,老夫向来节俭,从不奢靡享乐,一日三餐,夏冬几衣!”

包拯说得还有点自得,也该他自得,为什么?他也没说错,他自己是真的严格要求自己,向来节俭,连家中女伎都不多养。

狄咏又问一语:“包待制家中可置了田产?”

包拯点着头:“自是置了田产……”

这些事情,都太平常不过了……也没什么问题,本来也就没什么问题,谁有钱了都买田。

狄咏再问:“倒也不知,包待制置办的田产,都是何人卖的?这卖田之人,为何偏偏要把田给卖了?人人有钱了都置办田产,偏偏许多人有田产在手,却都被发卖了,这些人呐,当真是愚蠢,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