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地理课(1/2)

行军,行军……

狄咏有一种憋屈感,那就是他明知道敌人离自己不过四五十里远,也知道敌人一直在跟着自己,但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不仅没有一点办法,还要时时防备,一刻都不得放松……

也导致行军速度慢了不少……

狄咏以往知道自己需要骑兵,需要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但此时此刻,这种心态迫切到了极致……

骑兵,仿佛在此刻代表了一切。

无奈……

无奈之下,狄咏一边行军,一边不断下令:“前军再慢一点,让后军紧密过来,辎重往西并排而行,不要太快……”

又没过一段时间,狄咏还得发问:“前军多少里了?后军多少里了?”

狄咏身边的亲卫,便是不断前后飞奔,一时来报前军六里,一时来报后军四里……

狄咏还得不断催问游骑敌人动向,是加快速度超前去了,还是放慢脚步在后,亦或者是不是有靠近过来的迹象……

这叫什么?这叫精神紧绷……

连走个路都精神紧绷……

一个不慎,便是全军覆没,绷得狄咏又开始焦虑不已……甚至连晚上睡觉都睡不死,一点风吹草动,狄咏立马就会惊醒,开口去问:“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门外守夜的亲卫便立马来答:“相公,无事无事,风把一杆旗子吹倒了……”

然后狄咏骂骂咧咧再睡,睡着睡着,梦中听到了无数铁蹄轰鸣之声,又会惊醒……

直到朝阳升起,全军再发……

说明一下西夏地形,依旧还要说黄河这个“几”字。

宥州夏州一线,在“几”这个开口处中间偏右,而灵州,就在这一“丿”的河岸边偏下,也就是偏南。

黄河河道的这一“丿”上,河岸之边,从下往上,也就是从南往北,依次是灵州、顺州、静州、怀州、兴庆府、定州……

黄河这一“丿”,就是西夏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也是农业生产区,也是经济与政治的中心。而“几”字的开口处,就是西夏面对宋的防线。

而狄咏,在“几”字开口处打出了一个破口,所以此时狄咏,直接在“几”字之内的平原,北上而去,甚至不经过灵州,直去怀州。因为地势如此,“丿”沿线城池,并不能形成关口隘口,也不能互为纵深。

而苗继宣,则是在“几”字开口处,由右向左进攻,也就是由东向西进攻。

这就是西夏面临的战局……

这个“几”字形的黄河河道,里面是河套平原,上(北)面就是蒙古草(高)原,右(东)边是大宋河东路(山西省),左(西)边就是河西走廊,就是通往西域的要道,也就是千古敦煌所在的区域,沙漠戈壁……

河套,河西,河东,地名也很直白。乃至“几”字之内,河套的上半部分,也叫河南。

而这个“几”字开口处下,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直连绵到山西大同,就横在这个“几”字开口之处,黄土高原,也基本分割了宋夏两国。

所以宋与夏的战争,几乎都发生在黄土高原的北边,战争发生地的地名,都是什么三川口、好水川……

川,就是黄土高原里的低洼处,小峡谷……

可见以往宋夏之战之难,都在黄土高原的各种峡谷里兜兜转转。党项的防线,也依托的是黄土高原。这就是为何后来,神宗时期要五路伐夏的原因,就是在五个高原的“川”里北上,川也就是高原的路,众多高地夹着的低洼之路,川也代表有水,小溪小河小洼,有水才能活命。

这块西北区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几乎连在了一起。几个高原,中间有一条被众多山脉夹着的走廊,南边是祁连山脉(几乎就是青藏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