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真相(1/2)

年关已近,皇城之内,也开始张灯结彩,许多事情也要准备,开春之时,皇帝的事情很多,祭天地这些是必要的。

甚至皇帝还要在皇城里开一块田,正儿八经的田,皇帝也会亲自耕种,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亲耕,但也需要皇帝做做戏,松一松土、开一开渠之类……

皇后其实也不会闲着,她得养蚕,养多养少是其次,正儿八经得养。

这些都是要提前准备的事情。

一年下来的收获,皇帝也会赏赐给王公贵族们,以示恩宠,皇帝皇后亲自种的粮食织的布帛……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事!需要皇帝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也是儒家对于皇帝的基本要求,皇帝若是不做,肯定挨喷。

别说宋朝,到得清朝依旧如此,得干!

狄咏来了……皇帝正在挖地,以备来年春耕……大冷天的,挖得汗流浃背,赵祯这种皇帝,入戏太深。

见得狄咏来了,皇帝也不多言,只抬手一招。

狄咏自然也得扛着锄头上去帮忙,这个家庭唯一的青壮重劳力!

也是倒霉催的!

“今年雪少……”皇帝一边哼哧哼哧挖着地,还一边担忧。瑞雪兆丰年,雪少就是水少,怕的就是来年不丰收。

这个国家一旦不丰收,就会出问题,出大问题。

“耕种,实在太重要了!”狄咏出了一句感慨!

皇帝没有说话,抡起锄头就是挖,做做戏的事情,他很虔诚。这种虔诚不是对皇城之内的这一亩三分地,是对国家的美好祝福。

“说起来,我中原,物宝天华,得天独厚……”狄咏也是闲聊,但狄咏的闲聊,往往带着目的。

“中原一马平川,土地肥沃,乃上苍所赐,当敬上苍……”皇帝表达的也还是虔诚。

狄咏还是忍不住说了一点事实:“要说耕种,中原非最佳之处。”

“何以?”皇帝停了锄头,疑惑问道。在皇帝的认知里,说到种地,全世界哪里还有比华北平原更适合的地方?

“陛下,中原,之所以到得如今成为产粮之所,非天时也,实人力也。历朝历代,几千年而下,中原人不断开垦,不断引渠灌溉,才开垦出这么一片好地。有些地方,才是真正农耕所在,水源丰沛,四季春夏,那般地方,一年三熟,种什么皆可丰收,岂不比这中原合适农耕?”

狄咏说的话显然不是胡说,真要说起农耕,在印度次大陆,在东南亚,在中南美州,在这些热带地区,一年三季稻也是可以的,比之中原,一年收一季粮食,岂不更适合农耕?(当然,这里说的是基础农耕,并不说科技加成)

说白了……依旧是几个关键词,殖民,大农场,大庄园。

“一年三熟?还有这般好地?”皇帝显然不太相信。

“有,远的不说,比如琼州,也可算得这般地方,一年两熟三熟,不难。”狄咏举一个皇帝认知之内的地方,海南。

“哦,琼州啊,人烟稀少,难以为重。”皇帝接着挖地。

但皇帝又问了一个专业问题:“子道啊,你说……琼州之地,既是如此适合农耕,何以就无繁华?何以中原起了华夏?”

皇帝这个问题,其实不简单是说海南,说的是文明的发祥,全世界的文明,都开始于比较寒冷的地方。

不仅文明开始于比较寒冷的地方,连人种的战斗力,大层面来说,越是寒冷地方的人,战斗力基本也就越强,组织程度也越高。

狄咏自有解答:“陛下,人啊,就不能活得太好。人,若在中原,不种地就没得吃,不把人组织起来大规模种地狩猎,就难存活。却说那一年几熟之地,那里的人,路边树摇一摇,就有椰子木瓜等诸般果品,山上随便下个陷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