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这倒霉皇后完全是个缺心眼子(2/3)
耶律乙辛立马问道:“那狄相公如何传信出去?”
狄咏不答,只道:“倒也不知陛下是否清楚耶律重元能有多少人手,而陛下又能有多少人手。”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说人手,双方都多了去了,皇帝名义上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耶律重元不说多了,哪怕是他先下手,两三万人也能调来。若是皇帝先下手,耶律重元能调来的兵马就更多了。
但这问题又不是这么简单,耶律重元若是先动手,必然要隐秘,要出其不意,要能藏着掖着,皇帝死后,局势控制之后,他还要一个能用来说服人的借口,比如皇帝是狩猎之时不慎落马摔死了,或者被猛虎咬死了……这主要是说给百姓与中间派听的借口,若是大张旗鼓,这借口必然就是笑话。
所以耶律重元就不可能大张旗鼓引几万人马而来,若是真有几万人马,消息一出,皇帝这里立马抬腿就跑,到上京去调兵遣将转头来应对,反而耶律重元失了道义,正儿八经的战场上,军心就会不足,民心也会不足。
而皇帝这边,其实也有一个更稳妥之策,比如提前调几万兵马在身边守着,那真是万无一失,耶律重元就没有办法了。
但皇帝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没有千日防贼这个道理,耶律重元没有机会就不会动手,那就得一直防备着耶律重元,说白了,皇帝就等着耶律重元动手,如此一劳永逸,真正就大权在握了。
皇帝要的,就是权力!他要解决掉耶律重元这个长辈。他得让耶律重元自觉有机会动手!
双方博弈,复杂无比。
狄咏很清楚其中这些博弈,知道耶律重元人手不会多,皇帝这边,也没有重兵在守。但狄咏终归只要知道兵力对比。
狄咏一问,皇帝耶律洪基与耶律乙辛、耶律仁先对视几眼,终是开了口:“皇太叔啊……必是隐秘而来,若想掩人耳目,且还要皆是心腹人手,人数多不过两千!朕这边,也不过三四千人,朕若身边人多了,他定然不会来!”
嗯,这是实话。
狄咏知道,自己这回是真得信任了,开口一语:“陛下此番,可是有敢死之心?”
“放肆!”耶律乙辛呵斥一语,哪里有说皇帝死与不死这种话的。
皇帝耶律洪基微微抬手:“乙辛啊,既是话说到这般地步了,也就不必如此了。教人看了笑话……朕既然在此处等候,那自然就是要搏此一番,否则永无安宁之日。”
这个太子山行宫的地点,显然也是耶律洪基与众人商定了许久的,这里有什么好?在辽国不南不北,去上京不很远,去燕京也不很远,四周也算隐秘,百姓人口也不多。
耶律洪基选这里,进退都容易,耶律重元若来大军,他拔腿就往上京去。对耶律重元而言,来这里,不必长久跋涉,沿路少人,也便于隐匿人手动向,风险也小。
“陛下果真豪杰也!”狄咏夸了一语,又道:“将计就计,计策简单,想来陛下也猜到了,选地点,选时间罢了,外臣传信去,搏这一次!”
显然,历史上这件事,远没这么复杂,生生让狄咏弄得这么麻烦了。历史上这件事,一个来打,一个防守,耶律重元没打过。但历史上这件事,对于皇帝个人而言,也更加凶险,如今狄咏把这件事的凶险程度降低了不少。
狄咏说完话,看着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也懂,慢慢说道:“岁币之事啊,朕允了你就是!”
“拜谢陛下!”狄咏正儿八经来上一礼。
“好了,那你就说吧,与谁联系,如何联系?”皇帝问道,他知道,答应狄咏条件之后,才能问这个问题,这也是狄咏提条件的倚仗。
也是狄咏这条件提得不高,甚至算很小,算不得什么真正的条件,若是狄咏来个狮子大开口,那自另当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