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釜底抽薪(2/3)
皇帝赵曙肯定心中大怒,但也点着头:“也是无奈,那就请狄相公进来吧……”
李宪出门去召。
狄咏却又并未立马起步,而是看了看李宪,李宪轻轻点了一下头。
这里面的意思很多,狄咏怕里面万一有埋伏,李宪是在告诉狄咏里面没有什么埋伏。
但狄咏依旧小心,往门走去,走得很慢,一只脚跨入门槛的时候,还停了停,眼神一扫之后,才真进去了。
里面就三个人,皇帝,文彦博,萧特末,并没有什么刀斧手之类的……
萧特末还在笑:“狄相公果真如传言一般,威势无两啊,半夜闯宫,竟是也无人拦得住!”
这屁话,是说给皇帝听的。
狄咏懒得多言,先拜天子,然后再问:“萧使这半夜与我家陛下所谈何事啊?”
萧特末还真不藏着掖着:“回狄相公话语,乃是两国结好之事,辽宋两国,在边境陈兵数十万,实在是耗费无算,如此陈兵,岂不是徒耗钱粮,我家陛下之意,便是让我来商议两国各自退兵之事!也避免边境军汉来往,因为误会而有一些死伤之事,如此,才真正是两国盟好,从此不战……”
这回,真是外敌内敌,聚在一块了,同流合污了。
文彦博接话:“萧使所言之事,当真大善,于国于民,于天下人,皆大善也。也不知多少将士,可以保全性命……多是一件美事啊……”
狄咏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话,岂能信?岂能取信朝堂文武?岂能取信天下人?
果然,萧特末还说:“为了确保此事成行,消除辽宋兄弟之国往日的一些误会,我家陛下有言,只要大宋愿意把边境之兵马退回驻地,我大辽自也退兵回驻地,如此与民休养生息。只要大宋应得此约,我大辽可效仿春秋战国之事,派我家天子膝下唯一皇子来大宋为质,皇子年幼,甚至还可让其生母,我大辽皇后同行……只愿两国交好,避免生灵涂炭!”
狄咏都听呆了!
这什么格局?
这什么故事?嬴政与生母赵姬的故事?
别说什么两国交好,狄咏连一个脚指头都不信,但这格局是真大,老婆儿子都舍得了。老婆舍得,狄咏可以理解,但儿子也舍得,还是独子!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辽人这就是想把宋人在大同太原一线的重兵给撤了,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是为了来日战争多一份保障。
这萧特末,真厉害!这么一个缓兵之计……
他知道,大宋君臣不和,他知道,大宋最想打仗的是狄咏,最不想打仗的是皇帝。他知道,大宋的皇帝也在想方设法削弱狄咏的权柄。
大辽与大宋的皇帝,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狄咏。萧特末来,就是给大宋的皇帝送援手来的,一个让皇帝可以说服天下人的理由。
他更知道,这个条件一给出来,只要大宋皇帝一点头,没有人能说大辽会出尔反尔。
那时候,支持狄咏的力量,不论是民间百姓,还是朝堂官员,都会大大削弱。甚至军中军汉,兴许也会有一部分思乡之人,或者多多少少有些厌战之人,也会不那么支持狄咏了。
狄咏为战争准备的事情,都付之东流,都不必再继续,朝廷对狄咏的倚仗也会大大减弱,狄咏的权柄也会大大减弱。
萧特末,釜底抽薪。
萧特末为什么不怕狄咏杀他?因为,杀了又如何?不外乎更证明狄咏是个不讲道理没有道德的战争狂人。
甚至,辽国朝廷,还能以狄咏杀了萧特末这个事作为谈判筹码,又多得一点什么好处。
萧特末,家国危机之前,生死已在度外!
狄咏甚至都有点佩服他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