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交锋(2/5)
被大量洗劫,许多美貌女子被贼人掳走,惨遭凌辱。>
最近这几年,明朝的实力急剧衰退,不但有着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造反,而且北方的鞑子也是兵强马壮,疯狂侵吞明朝疆土。>
海上的倭寇、海盗们知道明朝顾不过来,胆子也是越来越大。>
已经有多次直接攻到了应元城下。>
要不是附近还驻扎着两大卫所,他们只怕早就明目张胆的攻打应元县城了。>
所以,应元县城有惯例,天还没黑就会关闭城门,夜间派官兵驻守。只要发现敌情,立刻通知城内官兵集结,共同抵御敌军。>
情况危急的话,还会向附近卫所的驻军求援。>
此刻,周文景带着衙役们到了城门外,发现城门早已关闭。>
城楼上,有官兵举着火把来回巡逻走动。>
“开门!”>
崔玉大声叫门。>
“城下何人?”>
“县衙门快班班头崔玉,奉命连夜抓捕犯人。现已将犯人押回,请立刻打开城门。”>
崔玉大声回答。>
“稍候。”>
城楼上的官兵可能是向上级禀报去了。>
周文景看得暗自纳闷。>
“崔班头,这守城的官兵应该也是县衙的衙役吧?你亲自叫门,他们难道不认识你?”>
没打仗的情况下,无论府城还是县城内,都是没有军兵的。>
因为官和军是两个体系。>
古代的军纪涣散,军兵都很野。让那些兵蛮子进了城,很容易惹出乱子。>
闹出了事,县城、府城内的官员根本管不了。>
所以,稍微亲民一点的官,不到万不得己,绝不会让军兵进城。>
除非发生战争,或者是暴乱,必须叫军队过来帮忙。>
那才会让军兵进城协防。>
应元县城,既没有战争,也没有暴乱,很太平。城内不可能有驻军。>
刚才站城楼上巡逻的,肯定是县衙的差役。>
叫他们开个门,怎么还如此磨迹?>
崔玉听得周文景询问,不由苦笑道“周大人想必新入县衙,所以不清楚县衙的情形。刚才城楼上的官兵,乃是曹典史掌控的骠骑营。”>
周文景一直好奇骠骑营是怎样的一个编制?>
民兵?>
或是正规军?>
“骠骑营不归县衙管吗?”>
“按道理来说,肯定是要归县衙门管的。骠骑营的前身是三班之中的壮班。五年前,应元县频遭海盗侵扰。于是曹典史奏书上级,请求将壮班与兵房的民壮整合在一起,组成骠骑营。由他亲自训练,加以武装,以此来抵御海盗侵扰,护一方安宁。”>
原来骠骑营是这么来的。>
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在应元县城内,完全有能力镇压一切。>
怪不得曹典史不断坐大,就连乔县令都得让他七分。>
“城下之人听着,由于最近海盗猖獗,我骠骑营弟兄职司守城重任,为保险起见,请你们配合我方验明身份。”>
城楼上的官兵似乎已经向上司禀报完毕。>
再次回到城楼,冲着城外的周文景等人喊话。>
配合守城官兵查验身份,这是应尽的义务。>
“可以。”>
周文景同意了这些人的要求。>
紧接着,城门缓缓打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