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临危不乱,让死尸开口(3/5)
法审判罪恶的神圣之地,在官与民的心目中皆有着极高的地位。>
纵观华夏五千多年历史,自有王法以来,神权一直没能压住皇权,便是因为公堂、大理寺的存在。>
国外的古代也有法律,但是国外的古代神权至上。>
宗教的教皇,地位甚至高于统治者。>
也正是这一点,造就了华夏民族成为世界中心,万邦来朝。>
华夏民族一次次跌倒,却总能站起来,然后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就是因为它其实是一个文明伪装成了一个国家。每次衰落,再兴盛,不断交替,其实只是这个文明不断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
它一直在前进。>
周文景率先走进了公堂内。>
很快,乔县令升堂,公开审理此案。>
刚才他一直在后衙观望事态发展,着实为周文景捏了一把汗。>
结果周文景三两下就把场面控制住,这让乔县令更加佩服他的本领。>
公堂内,乔县令头戴二梁乌纱帽,身穿练鹊补服,腰系素银腰带,脚登黑色皂鞋。当真是仪表堂堂,官威慑人。>
见过一次的刑名师爷侍立于乔县令身后。>
在乔县令左右侧下手位置,分别置放着一把交椅。>
右侧供主簿坐的。>
左侧乃是县丞坐的。>
古人以左为尊,排位也是先左后右。>
主簿是正九品官员,县丞则是正八品。>
在官阶上,要高于主簿。>
一般情况下,公堂审案很少三位官员一齐出镜。>
小案子,乔县令不会出面主持,仅有主簿一人出面判案。大一点的案子,乔县令才会亲自审理。>
如果遇到一些大案,或者是特殊案件,比如牵涉到一些致仕回乡养老的官员,或者某些大人物的亲属、本人,这才会请县丞一起共审。>
若是县令的级别不够,可能还会请来上一级的知府审理。>
或者把犯人押送府衙、大理寺、刑部都有可能。>
这次审的是杀人案。>
又牵扯到了新上任仅两天的书吏周文景,三位主官都会到场。>
曹典史就算不来,也会把他请来。>
周文景不需要跪着听审,站着就行。>
张家派出的代表,可就没这个特权了。只能老老实实跪在地上。>
被告站着,原告跪着。>
从这一点就能品出古代为什么民不与官斗。>
跪着,在人格上就矮了一截。>
这官司还怎么打?>
周文景抬头打量着坐在乔县令右手下座的主簿。>
到县衙当官也有两天时间了,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主簿的庐山真面目。>
黑黑瘦瘦的,年纪大概四十岁左右,两个眼窝凹陷得特别深。>
初看,人畜无害。>
再看,只觉此人如一潭深水,深不见底。>
能够在曹典史与乔县令两人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且同时与乔县令、曹典史保持良好关系,足可看出此人的本事。>
聂主簿眼观鼻,鼻观心,坐在那儿没什么表情。>
如同一位入定的老僧。>
曹典史是最后一位入场的。>
“抱歉,曹某有些急事给耽误了。”>
曹典史冲着乔县令与聂主簿拱拱手。>
“曹县丞身兼数职,日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