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全方面的统治力(2/4)
坐姿,几乎就是搂抱这一起。
大贞慧实在是有些害怕,方重勇会顺势把手伸进自己衣服里面抚摸,连忙岔开话题说道。
“纺织机?什么样的纺织机?”
方重勇顿时来了兴趣,也顾不上对大贞慧使出咸猪手了。
“就是那种啊,长得很高很高,要人爬上去操作的。
一般就是孩童在上面弄,母亲在下面忙活。”
大贞慧站起身,踮起脚尖,举起手做了一个夸张的动作。
“高?”
在方重勇印象里,好像没见过那种很高的纺织器械,不过看看倒也无妨。
大贞慧松了口气,连忙服侍他喝茶,喝完茶又连忙收拾茶具离开了书房。生怕被方重勇逮到,一亲起来就没完没了,让人站都站不稳。
待大贞惠离开后,方重勇的眉头这才紧锁起来,想起来一件糟心事。
李璘等人的那些事,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一笑而过也就罢了。
真正艰难的,反而是事关民生的“小事”。
从初唐到盛唐,以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四地为主的丝绸纺织业,发展极快!
不仅纺织机越来越多,而且各种先进器械层出不穷,并且社会化大分工也开始迅速细化。
起码细分出了五六道工序,甚至每一道工序里面还细分了更小的子工序。
丝织业整体的单位时间生产率,那都是呈现几十倍的增长。
所以当时间来到开元末期天宝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丝绸价格下降,蚕茧价格上升,纺织业利润率暴跌的现象。更别提因为租庸调的存在,还有很多蚕丝需要自家织布,进一步加大了原料的消耗。
只不过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丝绸外销使得丝绸不愁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趋势。
但如今的情况,跟天宝时期又不一样了。
纺织业在慢慢恢复元气,而蚕茧的数量,却没有对应的增长。蚕茧跟桑树的面积,是成比例增加的。桑树越多,蚕茧就越多。
现在桑树因为耕地的限制,没法再大量增加了,而纺织业却依旧在不断的提高织布效率,这就导致原料供应远小于需求,进而利润倒挂。
社会层面依旧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去织布,却没有那么多原料供给他们了!这样反过来导致纺织业的规模萎缩。
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会出什么大事,行业内部毕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但长此以往,阻碍国家经济发展,还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
不能丢着不管。
在古代,纺织品,就是最大也是最多的手工业产品。纺织业发展不起来,国家就不可能富强。
“是时候大面积种植棉花,大规模推广棉纺了。”
方重勇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揣摩着要不要放一个大招。
贞观时期的宰相魏征,曾在《河南府志》中记载:“今海内布采末尽制棉呢者,多从队月邑侯(今印度)卖来。”
曾经棉花与棉纺业,在唐初的中原地区就是有过推广的。只不过后面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说当时的棉纺业利润率远不如丝织业。纺织技术,又不如麻布的成熟,所以就没有大面积推广开来。
但棉花的成布率,却是要远远强于桑蚕!
优势大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不考虑桑树也产出桑葚可以食用的话,那么同样面积的高昌棉与桑树,最后生成的棉布与丝绸,重量相差十倍都不止!
数量级的碾压!
如果仅仅从原料与成品规模这个角度看,种棉花对于民生的推动,比种桑树要强太多了,只要是水土适宜的话,种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亩桑田产出的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