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发榜(1/3)
承天门外,文院之前。>
这一天是放榜之日,夏日已至,天气热的很快,但却还是比不了士子们的热情。>
文院外面,早早就有人在此等待,临近放榜的时候,这里更是人头攒动,宽袍大袖的士子在前面,外面还有不少围观的,长安令衙的差役以及监门卫的军兵维持着基本的秩序,千多人聚在一处,煞是热闹。>
当然了,这和后来科举兴盛之时没法相比。>
第一次参加科举,士子们也没什么经验,所以都亲自来到这里等待,没有谁会坐等人上门报喜,礼部暂时也没这个服务。>
而且此时士子们多数出身贵族,在这样的场合很注重礼仪规范,相熟的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没那闲心的则安静等候,没什么人大声喧哗吵嚷,所以气氛上不算太炽烈。>
………………>
“文院里待了三日,苦不堪言啊,再来此处,俺腿都是软的……”>
嘴碎的李上德看着心怀忐忑的两位兄长,嘴里小声嘟囔着。>
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兄弟三人都是河北人魏郡来的士子,祖籍陇西。>
没错,他们是陇西李氏旁支子弟,只是迁居河北已久,和陇西李氏那边搭不上什么关系了。>
而且关西人跑到北齐旧地去,一看就知道是当年北周灭北齐的首尾,只不过朝代更迭,当年胜利者的后裔们大多受到了当地土着的排挤,厮混的灰头土脸。>
李氏兄弟这一支也不例外,家道中落,到了他们这一代,除了用心读书求个功名之外,也没了其他出路。>
比如三兄弟之中的老大李义琛,少时丧父,一心读书,不事产业,生活过的那叫一个痛苦,后来被叔父收养在家中,和堂兄弟们一道进学,才算长大成人。>
他们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关西人家的特点,完全变成了耕读传家,窦建德治有河北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从贼,东躲西藏的当起了山中隐士。>
其实真正倒霉的是,李破把李渊给灭了,陇西李氏的声势急转直下,如今已是四分五裂,出仕的李氏中人,几乎没一个再视李渊一支为正朔。>
陇西那边的李氏祖地出来的李氏中人没办法,跟人道明来历的时候,只能自称陇西谁谁谁。>
而大家一听你的姓氏,立即就能把你和陇西李氏联系在一处,大多当时就得敬而远之,除非你能再加上一句,楚国夫人是俺的谁谁谁,大家还会忌惮一下,给你个笑脸什么的。>
之外陇西李氏在外的各房,也就没那么多的顾忌,各自立起了祠堂,不再以陇西李氏自居了,起码现在是这种情况。>
像李道宗兄弟这种,更是摆明了要开门立户,跟李渊一支撇清了关系。>
而李义琛兄弟几个来京赶考,就更不敢跟陇西李氏沾边,只说河北魏郡李氏,估计等到他们从京师回到河北的时候,还要劝家中长辈把族谱改一改。>
像这种关西外延的破落家族,当世有很多,状况好一些的还在贵族之列,魏县李氏嘛,按照九品中正制,别说入品了,连寒门庶族怕都算不上。>
………………>
兄弟三个现在挤在人群当中,都是心有惴惴的状态。>
他们在县中由老师魏通举荐,参加乡考,三兄弟齐齐中举,在战乱过后的乡里之间传为佳话。>
只是今年远来京师赶考的盘缠都不太够,还是老师魏通给资助了一些,乡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忙活了一个冬天才凑够了路上的花费。>
不过春天时朝廷诏令下到河北,当地驻军有了动作,派出了兵丁护送赶考举子入京参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