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5章覆没(2/3)
都缺少“良马”,这里的良马不是普通的战马。>
自汉时使者来往于西域,中原王朝就有了西域大马的概念和认知,比如骨架宽大,奔腾迅速的大宛马,就是其中最为优良的一种。>
其实就是西域马种,利于突袭的一种表述方式,和中原以及草原的战马区分开来。>
因为持续引进西域马种,与中原战马进行配种,到了魏晋之时终于有了些成果,这也就造成了中原重骑兵的兴起。>
同样的,到了隋末战乱之时,除了重骑兵表现出来的诸般缺点在战乱中放大了,以及财力不足等原因之外。>
还有就是北方的各个诸侯政权丢掉了养马之地,这才是重骑兵逐渐退出战争舞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重骑兵之事上,中原都表现的如此之窘迫,就更别提高句丽了。>
他们缺少的可不单单是可供重骑兵骑乘的良马,还有甲胄铸造工艺上的差距。>
别看高句丽重骑兵如今弄的似模似样,其实和其他许多事一样,都只是学了个皮毛,所谓沐猴而冠,不过如此罢了。>
他们的战马明显比西域马种的后代矮小许多,重甲在身的情况下,无法提起太高的速度,数量上也不用指望。>
再有就是为了减轻重量,高句丽的重骑兵身上穿着的甲胄,防御力明显不如前隋的重骑兵。>
好吧,诸般优劣之处其实不用多做评价,检验的标准就明晃晃的摆在那里,跟人战上一场,什么妖魔鬼怪也就都现形了。>
更何况高句丽的将领的战术安排,让冲上来的重骑兵更像是大军的敢死队,只数百骑,排成两队,就这么孤零零的冲向了唐军严整的军阵,连那沉重的马蹄声,好像都带上了些悲壮的味道。>
这是一个很可笑的场面,被高句丽人视为珍宝的兵种,在战事开始的时候,却像是被高句丽人给抛弃了。>
眼见于此,早有准备的唐军哪会客气?>
一排排的弩手从军阵中冒了出来,端起手中的强弩,看高句丽重骑兵的速度,留给他们攒射的时间可不少。>
而在他们身后,一些手持投枪,短斧的大汉在默默等待。>
重骑兵进入了普通弓箭的射程,阵中的弓手却未发一箭,因为普通的弓箭对重骑兵杀伤力不足,尤其是抛射,威力就更小,不用浪费箭矢,他们在等待高句丽后续步兵的到来。>
…………>
重骑兵冲阵的威慑力还是很足,马蹄声沉重而又清晰,就像是战鼓一样回荡在人们耳边,铠甲更是铮铮作响,样子狰狞可怖。>
在野战中遇到他们,稍微少点定力的军伍,可能未战先就慌了。>
但那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如今这支唐军身上。>
“五百步,五百步……”望山上的人高声呼喊着做出提示。>
唐军因为是远来之军,带到半岛上的弩弓并不多,很少一部分是脚踏弩,更多的则是臂弩。>
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在赵世勋所部军中,因为他们是大军的先头部队,另外一些则被李年所部带走了。>
脚踏弩的射程在七八百步,臂弩短一些,也在六百步左右,不过它们对上重骑兵的话,有效杀伤距离在一百步到二百步之间。>
让重骑兵进入一百步,对于弩弓手来说,就是比较危险的距离了,而五十步内就是投矛手的天下了。>
…………>
“三百步,三百步。”>
“二百步,二百步……”>
高句丽重骑兵的身影已是清晰可见,军官们纷纷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