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云騄施展巾帼勇,枭雄玄德逞英豪(3/7)
悔过,又在人生的最后,在夷陵狠狠折腾了一次,正是这次折腾,使蜀国元气大伤,若非魏国领导人换届不久,刘备的蜀国实在是架不住这最后一击的。刘备按捺不住,不依“隆中对”的战略,步步为营,在战略局势逐步向好的基础上,苦心经营,稳扎稳打,以坐大坐强,而是经不住胜利的考验,采取了出击的方式,正不知天下大势的判断失策,无论是谁劝不住,一意孤行,招致兵败身死为天下笑,是以后人有联以评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十分中肯的。战略规划能力作为军事才能的重要组成和支撑部分,所谓自古“不能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极其重要,刘备“不知天下有变”,断然四处出击,招致大败也是情理之事。蜀中有山川之险,是一向天下出的基础,向来也有因循自保不思进取的传统,地宜之富庶,也只是一域而已,即便是现在,川之经济基础,无外一域,自保有余,问鼎天下则不足。国无基础,用之军事,没有韧劲,区区一川之隅,瞰制天下难图,失掉了荆州,刘备就认命吧,也许以其多年经营,到头来也就只能这样了。如果不放任关羽出击,见好就收,能紧紧把握变化了的形势,至少不致于连荆州现实利益也保不住。实事上,刘备对荆州方面局势,应该是清楚的,比如关羽与孙权交恶的情况,应能有个基本的掌握,可是,刘备不能见微知著,有期于侥幸一时,在遭遇失败后,仍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能察言纳谏,再次伐吴,可见心智上的混乱。经过几年的考验,把身后托付于诸葛亮,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见之身后形势,再看这样的话,可知也多半言不由衷的,他以李严制衡之,李严德薄,实不足以制衡,假如诸葛真心为权臣,有野心的话,那么刘家的江山不问可知矣。从这些事实论定,刘备为奸雄,一不能长于谋划长远,二不能为将来,布局谋势,还是多所淆乱的。夫德,心之贼也,刘备其奸,诈立于一时,如不死,蜀国政治也可知。德薄之人是见不及远,言不由衷,没有未来的。虽说三国时代,论智不论德,小聪明,大糊涂,这是我对刘备这个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虽然,刘备称雄一时,也有其必然之因,其治军,还是相当有一手的。伴汉末之乱,刘备的个人生涯多在马上度过,能掌兵,多所征战,看其夷陵之战,统众之能,也很不简单。长期军旅,也锻炼了刘备,增长了御军的才干。还有一件事,即完成了荆州撤退,不少人以为溃退,还是可以商榷的。不是携百姓前行,应该说还是大为成功的。撤退于军中,最是不易,兵无战心,将无斗志,在战场夹缝中谋生存,从路线选择,到组织迁移,最是不易。虽然在遭到曹军攻击后,但也保存了骨干力量,为联合孙权破曹,积累了一些本钱,没有大本领,真本事,刘备自身的生存也会存在问题,就莫说什么联合之事了。有人说,赤壁作战,刘备参予不多,但观周郎破曹云云,诚可笑也,刘备也是挥了莫大作用的。从多种迹象和事实材料观察,刘备治军的才干还是不低的。治军才能,这是战场生存的基本和前提,如果一支军队一盘散沙,何来战斗力呢?有人提出,原在徐州一哄而散的情况为多,一是统非其军,二是将非其人,三者刘备的军事才能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以天生之帅才为难他,更不得以早年成败论英雄。刘备无战略规划之能,但有治军御众之优,于军事学术方面如何?我们知道曹孟德能注孙子,孙权闲暇尚知导人读书,刘备平时学习抓得如何?史上有明载,曾与公孙瓒拜经学大师卢植为师,应该说个人还是读过几年书的,有名师教导嘛,可是后来于军中喜欢的东西,无非犬马,美衣服,无事以声娱自乐,说白了是不怎么读书以提高自身修为的。后在新野,夏侯打将上来,诸葛亮看他在干什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