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口之家(2/3)
没说降!”
“没降就好。”杨欣松了口气,左右瞅瞅沙发上等着伺候晚饭的爷俩,很不满意说道:“没心没肺的,家里就一个人拿工资,还不到两万块……”
“一万二!”沈明诚插嘴道。
沈哲听着好笑,母亲对外人说父亲的工作,都是“他呀,没多少,不到两万”。
杨欣挥舞着铲子,颇有些指点江山的味道:“你也知道少不是,这个月电费都要八十多……”
“呵,”沈哲笑了,“妈,那还有一万一千多呢?”
“嘿,你和我较劲是不是?”杨欣气道。
“不敢!”
“哼,你也不想想,你明年就读大学了,学费大几千,生活费大几千。如果再谈个女朋友,那花起钱更是没个数,你爸工资再降,将来一家人怎么办?”
“妈您等会,让我捋捋……”沈哲找抽。
“啪!”这回没躲掉,背上挨了一下狠的,马上老实。
教训完儿子,杨欣赶去厨房,丢下一句话:“洗手,准备吃饭!”
一家三口每次一起聊天,整一个三国演义。
这个时空也没有《三国演义》这部书,对那段历史,华夏人只知道比较混乱。
四大名著缺了两部,另一部是《水浒》。
所以华夏粉丝最多的就是《红楼梦》,对作者老曹简直顶礼膜拜,尊为一圣,地位比原来时空高出几个层次。
对其中的桥段,每个人似乎都能说上两句。
新闻里的全球贸易协定,和原时空的世贸组织差不多。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华夏内阁的决策重心必然会发生转移。给人一种狼来了的感觉,沈哲却知道,父亲的担心有些杞人忧天。
其实,应该害怕的反而是西方国家,勤劳的华夏人从来不用怵任何人。
沈哲也没有向父亲解释,只有经历过才明白,再说,这种转变对他来说也算是好事吧。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多姿多彩,对文化产品越渴求。
……
吃完饭,沈哲回到书房。
看了一下文档显示的字数,这两天差不多码出三万多字。
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更正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单对码字来说,他有些强迫症和完美主义。
接下来就是选择投稿的杂志社了。
文章太长,报纸肯定不行,再说面对的读者对象也不同,沈哲准备选一家青春文学类的杂志。
最好还是中海市本地的。
上网搜索一下,发现有点眼花。
输入“中海”“杂志”“青春”几个关键词,结果一下子出来七八十家杂志社。
后面都注明了平均发行量,五千到数百万不等,太少的pass掉,按发行量排序,从上往下看。
《华夏文艺》,全国性杂志,月刊,平均发行量840万册。
《青年人》,全国性杂志,周刊,平均发行量420万册。
《华夏青年》,全国性杂志,周刊,平均发行量280万册。
……
《东方侠客》,地方性杂志,月刊,平均发行量12000册。
沈哲笑了笑,想起对门的小丫头林语菡,《东方侠客》杂志社就是她的父亲林远志所在的单位。不得不说是一家很小的单类型杂志,读者群固定,但人数不多。
难怪林叔叔工资不高,黄阿姨也参加工作,隐隐是一家之主。
林语菡是沈哲内定的媳妇儿,不过刚成年,年纪还小,暂时得忍着。
林远志很容易就能搞定,投其所好嘛,他不是喜欢侠客小说吗,有爱好就行。一个爱好就是一条缝,断腿的苍蝇也能叮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