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入长安(2/3)

不怕的是政治暗杀。如果政治暗杀有用,那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高官能活超过三天。士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暗杀的手段,这点荆谋言非常放心。

另一头,房玄龄接到了关于武士彟来到了长安的汇报。

“房仆射,武士彟跟荆谋言来到了长安。他们已经住下来了,我们是不是要”有人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房玄龄立刻骂道:“蠢货,如果武士彟跟荆谋言出了什么事情,那谁都好会知道是我做的。别说不留下证据,这种事情根本不需要证据。何况,杀了武士彟跟荆谋言也没有用,他们背后可是巴蜀,可是巴蜀啊武士彟跟荆谋言已经把巴蜀弄得铁板一块,甚至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官,更是一方力量。武士彟和荆谋言的靠山是皇帝,皇帝随时可以从巴蜀那里找到取代武士彟和荆谋言的人,我们杀了他不过是斩草,可是根子没有除掉,那一切没有用。”

房玄龄看着荆谋言抄袭李鸿章那首诗,然后也是有几分赞叹说:“没有想到这个荆谋言居然还有如此诗才,居然能够作诗这首入长安,真的是向我们宣战的檄文啊我在这首诗里面,看到了野心,看到了真正的野心。几人从此到瀛洲到瀛洲到瀛洲你也想要到瀛洲,想要踩着老夫的脑袋上去吗”

房玄龄看到了最后那个“到瀛洲”几个字,想起了几年之前,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开了文学馆。那个文学馆招募了不少的有文采的人,这个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十八学士都是有才华的人。其中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就是当年的十八学士其中的两个。十八学士里面有像是房玄龄杜如晦这样不但精通文采,也精通政治军事谋略的治国人才。同样有虞世南这样擅长书法的名士,别的陆德明,孔颖达等等擅长经学的人才也有不少。

十八学士可是当年李世民最重要的核心骨干,是李世民的智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那些人才,很多都是从十八学士里面出身的,很多高官也是李世民幕府里面的人才。这些幕府的人才,构成了李世民执政之后的重要骨干班底。

在当年李世民招募十八学士的时候,很多人都把那些能够进入李世民幕府里面的人称作“登瀛洲”,表达了对于这些人的羡慕。可是荆谋言这个时候创作了这首诗,摆明了是要说明他是来跟房玄龄他们这些李世民幕府的人才去抢饭吃的,他也想要“登瀛洲”啊

“这个是对于我们的宣战檄文呢”房玄龄心里想。

当年李鸿章的那首入都,关于“登瀛洲”那句并没有任何特殊意义,只是单纯的借代而已。可是诗句这种东西也要分时代和情景,如果是荆谋言这么弄,那可是等同于向那些李世民的老臣子“宣战”,表明了要抢饭碗,也要来“登瀛洲”了。这个背后的含义,那可是不一般了。

“荆谋言,武士彟,来日方长。之前你们在巴蜀,我没有办法把你们怎么样,可是现在你来长安,那可是真正的进入了我们的地方,你们再怎么厉害,那也是单打独斗了。你们巴蜀的势力虽然能够支持,可是并不能帮你们如何,毕竟太远了。现在来到了我们的地方,看我怎么收拾你”房玄龄想。

房玄龄对仆人说:“去,把这份荆谋言的入长安贴在家里,我要每天拜读。”

太极宫,李世民同样接到了相关的内容。

“这个诗,倒也是有些意思啊”李世民微笑说。

长孙皇后看着荆谋言这首入长安,然后说:“世民,这个荆谋言可是在向你表示忠心呢他表明要登瀛洲,这个不就是在向您表示忠心,希望获得您的重用吗”

李世民点头认可了长孙皇后的说法,身处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房玄龄认为这首诗是向他宣战的“檄文”,可是站在李世民的角度,这首诗就是荆谋言在红果果的表达忠心,表达希望被李世民重用的想法。站在李世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